我校高原學科團隊在《自然》發表航運公共政策文章

我校高原學科團隊在《自然》發表航運公共政策文章

12月1日,英國《自然》雜誌以專家評述形式刊發了題為《Four routes to better maritime governance》(中譯🎥:《全球海事公共治理的改革路徑》)的航運公共政策文章👩🏽‍🌾。我校高原學科團隊教師萬征、陳繼紅、陳揚,荷蘭阿姆斯特丹應用科學大學高級經濟師Abdel El Makhloufi♧,美國科意昂2運輸研究委員會 (TRB) 主席Dan Sperling為本文共同作者。(原文:Nature 540, 27–29 doi:10.1038/540027a)

國際航運承擔全球商品貿易90%的貨運任務,然而用於保持船舶航行穩性的壓載水卻給海洋環境📲、生物多樣性帶來嚴峻挑戰。遠洋船舶每年轉移約100億噸壓載水,每天有7000多種物種隨船遷移。

改變海洋“公地悲劇”需要各利益相關方共同努力🙆。從被提上日程到最終滿足生效條件,《國際船舶壓載水和沉積物控製和管理公約》耗費近30年時間。通過對談判進程的文獻梳理,我們發現壓載水公約生效的主導權控製在船舶汙染者手中🚴🏿‍♀️,而飽受船舶汙染侵害的國家話語權相對較小🏌🏼🎏:全球70%以上的船舶均移籍註冊,而船舶載重噸位是國際公約生效的重要條件之一。此外🫁,昂貴的壓載水處理流程、地區標準碎片化🍨🧈、缺乏基線數據支持的風險評估模型均拖延了公約的談判進程。

完善全球海事公共治理♜,應汲取教訓並考慮從以下四方面切入進行改革:一、加快國際多邊公約的生效速度。IMO不僅是海事標準的製定者,更應促進公約的公平訂立與快速生效;二、協調地區間治理行為。IMO應協調解決地區間標準碎片化問題🧔🏻,使國際海事公共治理能夠在統一的全球框架下推進🔷🐘;三、引入市場機製。國際公約不能僅停留在技術標準層面,市場機製和經濟刺激政策同樣重要。發達國家如何在“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”原則下對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和經濟支持也至關重要;四、強化海事數據的創新型應用。海事部門應重點推進海事數據的收集👰🏻、共享和使用機製方面的創新🧧:促進船舶定位傳感器、物聯網技術以及海事大數據分析等手段在船舶汙染跟蹤方面的應用,發揮船舶實時數據分析在船舶汙染防治與船舶節能減排中的作用。

意昂2开户专业提供:意昂2开户↖️、意昂2🚆、意昂2下载等服务,提供最新官网平台、地址、注册、登陆、登录、入口、全站、网站、网页、网址、娱乐、手机版、app、下载、欧洲杯、欧冠、nba、世界杯、英超等,界面美观优质完美,安全稳定,服务一流,意昂2开户欢迎您。 意昂2开户官網xml地圖